中国投3500亿造电子特气,遏制欧美垄断10年内抢占高端科技市场

2020-04-06 16:22:001679

电子特气被称为半导体材料的 “粮食”和 “源”。在微电子、光电子器件生产过程中,从芯片生长到最后器件的封装,几乎每一步、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子气体,因此电子气体被称为半导体材料的“粮食”和“源”。电子气体成本占IC材料总成本的5%-6%,虽然看似占比不大,但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好坏。电子气体纯度每提高一个数量级,都会极大地推动半导体器件质的飞跃。

 

文章正文

由于现在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,人们了解的途径也逐渐增加,而关于这些高精尖技术的制造材料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,但是依然有很多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,就像芯片制造一样其实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一些疑点和难点。

 

芯片是由晶体管和半导体管之后的发展才逐渐延伸形成的,而这样的一些制造就需要一些更为尖端的材料,电子特气就是作为半导体电子行业应用的一种特种气体,向来被称之为电子行业的“血液“,它被广泛运用于半导体各种制造工艺过程当中。

而要说芯片制造的材料这就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一个,在之前的发展当中拥有这一项技术的也只有美国,法国,德国和日本这四个国家,在对这一个电子特气的一些拥有上他们完完全全的做到了垄断。

 

所以国内电子特气行业的技术壁垒。一是深度提纯技术难度较大。以硅烷为例,将其纯度由4N提纯到6N中间有漫长的道路,除了要解决普通气态杂质的纯化问题,还要将金属元素净化到10-9级至10-12级。二是包装和储运跟不上。超高纯气体的生产和应用都要求使用高质量的气体包装储运容器、相应的气体输送管线、阀门和接口,以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。三是分析检验观念落后。国内对电子气体生产应用领域分析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尚不够重视。  

我国为了突破这些技术壁垒,投资了3387亿,就是要找到这一类电子特气的技术实在不行也要找到它的替代品。

 

目前部分产品国产化已获突破。目前国内在高纯硅烷、高纯氨、高纯笑气、氖气、高纯CL2、高纯砷烷和高纯锗烷等均获得突破。截至2019年,半导体制程过程中用到的83种电子气体,其中有35%已经实现本土化,还有35%正在本土化,30%还未进行本土化。但大部分本土电子气体的生产和供应商规模较小,不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目前大多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占领较小的市场份额,利润很薄,甚至亏损。另外,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形同虚设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辈将上下而求索!”

 

文章来源:金融界 Science锋芒

 

 

电话咨询
在线留言
在线地图
QQ客服